【獨立特派員】外勞仙丹
張筱瑩、周明文 / 採訪報導
台灣茶經濟價值高,一台斤從一千多塊,到上萬塊都有,拜大陸狂掃之賜,有些高山茶價格甚至飆漲到一斤十萬塊。茶葉,是台灣在國際市場少數擁有競爭優勢的產業。
每年冬至過後,各地的茶樹進入休眠,然而在中低海拔地區,氣候較暖,正是「冬片茶」採收的時候。整片山坡四處可以看到滿滿一群人,正忙著採茶。採茶很辛苦,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做,每到採茶季,每個茶園,都在搶採茶工。對於開放外勞,茶農又愛又怕。南投竹山鎮茶農李冠毅說,採茶有季節性,如果是高山的話,它就是春夏秋冬四季,我們低海拔有六季或到七季,可是如果沒有採茶的時候,要叫這些工人做什麼呢。像我們都是臨時僱工,沒有辦法長期僱聘,台灣大部分都是小農,要到兩公頃以上的其實也不多,針對外勞的需求不大,只有一些茶葉種植面積超過十公頃的,才會有需要。
既然小農不需要,為什麼還要引進外勞呢?農委會輔導處處長張致盛表示,目前整個產業發展過程,缺工是事實,我們很擔心,這種缺工的問題長期沒有去解決,會造成有些產業的規模會縮小,產業規模縮小會影響到產業發展,其實也會影像到本國的勞動力的就業條件,我們也擔心這樣終會造成有些產業離開台灣。害怕產業離開台灣,農委會初步規劃,在限業、限量的前提下,將以茶葉、菇蕈、蘭花、果樹以及屠宰場和畜牧業優先試辦。
以菇類來說,因為採菇的時間不固定,經常找不到工人。彰化縣菇類生產合作社總經理黃聖義說,像秀珍菇它的成長期短,如果太早採太小沒有賣相,過了三、五小時 太慢採它又太大,有時半夜就要起來採菇,有時一、兩點,三點都有可能。另外像杏鮑菇和香菇也是,農產品到了生長週期,不採它的話,價值差很多,七分開的價格跟九分開的,差距二、三十%的價格。
儘管起薪三萬,流動率還是很高。黃聖義說其實後來我們沒有辦法的話,還是要降低生產量,像我們最近有做這樣的調整。降低產能,就會提高生產成本,黃聖義擔心,長此以往,台灣的菇將會失去競爭力。
黃聖義表示,像他們大概需要三十個,另外合作社的社員幾乎每個場都缺人 從五個到十個不等,有的更大,大概一、二十個左右都要。
為了保障本勞就業機會,雇主必須聘僱4個本勞才能請1個農業外勞,最快今年6月開始試辦。不過,引進外勞,由誰管理,問題還很多。
農委會輔導處處長張致盛表示,如果是季節性的缺工,真的必需要引進跨國勞動力的話,考慮用外展的方式,就是有一個雇主,比如我們NGO團體,像農會、合作社場,由他們來僱用一些外國的勞動力來搭配本國的勞動力,然後再去協助各個農場,可能採茶這個農場需要一天兩天,然後再往下一個農場去工作,讓他一整年都有工作。另一種如果是長期周年性的,則由農場主人來擔任雇主。
然而,農業是看天吃飯,以季節性缺工來說,只有採收期才需要大量人力,除了外勞吃住問題,要是連續好幾天下大雨,工資誰來付。宜蘭縣五結鄉農會總幹事李林欽說,難道要農會像一個集中營或兵營來管理嗎,這個工程太大。不需要時,那時候的工錢誰要負責,農會負擔得起嗎?
由於外勞的管理、調度,問題十分複雜,未來恐怕只有大農或者是農企業,才有能力申請,如此,只會將利益更集中,對大多數農民沒有幫助。
像李冠毅家世代種茶,以前全都賣給批發商,自己只能賺工錢,去年,他開始自創品牌,帶著茶上台北市集賣。李冠毅認為,政府應該為小農創造更多利基,讓農二代回鄉,才能根本解決農業勞動力的問題。
台灣年輕人喜歡到澳洲農場打工,月薪十萬,台灣農業最根本問題在於農民所得太低,唯有提高產業的經濟價值,才能解決人力問題,畢竟,台灣農業斷層比缺工的問題更嚴重。